引言:
当我们谈及用户体验的时候,“愉悦”这个词是最常听到的一个形容词。让用户爱上一个产品,“愉悦”的用户体验就是核心要素,这也是设计力图达到的效果。
在一个产品的体验中,使用户在情感上感到愉悦的时间节点是不固定的(large or small),合理的设计能够满足用户在情感上的需求。
恰到好处的成就感和让人感到惊喜的细节能够唤起人们内心的幸福。
我们总会对那些体现着愉悦性的设计细节赞赏有加
愉悦分类
从根本上来说,创造卓越的用户体验是获得深度愉悦的先决条件。
而现在仅仅聚焦于产品功能、实用性和特色已经远远不够了,我们要在这之上考虑更多东西。为了能够在市场上实现差异化并进行自我提升来超越竞争对手,我们需要专注于提升用户满足感、兴奋感与参与感。这事先就应该被考虑进设计过程中,而不应该搁置到过程结束之后再考虑。
这对于整个体验是非常特别的部分,就像招牌菜的秘方,故事的反转。
- 深度愉悦是你创造终身客户价值的方式。
- 深度愉悦是你让你的产品融入用户日常生活的方式。
- 深度愉悦是你与客户建立心理安全的方式。
东京理工大学狩野纪昭(Noriaki Kano)教授于 1979 年发表了《质量的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并与 1984 年 1 月 18 日正式发表《魅力质量与必备质量》,标志着 KANO 模式的确立。
因为在互联网圈内贴合度很高,可以对需求进行分类、优先排序。也就变成了产品经理的方法论之一。
1. 基本型需求
基本型需求也称为必备性需求、理所当然需求,是用户对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因素的基本要求。它是用户认为产品“必须有”的属性或功能,当基本性需求满足时,用户不一定会很满意;但如果没有被满足,用户就会很不满意。
对于这类需求,企业的做法就是注重不要在这方面失分,不断地调查和了解用户需求,并通过合适的方法在产品中体现这些要求。
2. 期望型需求
期望型需求也称为意愿型需求。是指用户的满意状况与需求程度成比例关系的需求,即这类需求做的越好,用户的满意度就会越高。虽然期望型需求没有基本型需求那样苛刻,要求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比较优秀,在互联网圈内,也成为“痒点”,即体现企业竞争能力的表现。企业能通过这类需求来提升产品的独特性与质量,超过竞争对手。
3. 魅力型需求
魅力型需求也称兴奋型需求,是指提供给用户的完全出乎意料的产品功能或服务,使用户产生惊喜感的需求。虽然没有这个功能不受影响,但是提供之后会让用户非常的兴奋和满意。与期望型需求区别之处在于,魅力型需求是指数型的曲线,而期望型需求是线性曲线。
4. 无差异型需求
无差异型需求是指就是你有没有这个功能用户都不太在意,对用户没有影响。
5. 魅力型需求
反向型需求又称逆向型需求,指引起强烈不满的、导致满意度降低的需求功能。提供了反向型需求反而会使用户满意度降低。
模型-四象限图
Kano 发现,如果你不满足基本需求,客户就不会对体验和性能感到满意,而愉悦感则毫无意义。他还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曝光度的提高,愉悦感可以成为性能需求,而性能需求可以成为基本需求。 想想 Twitter 的下拉刷新模式,或者 Slack 或 Discord 中的斜线命令。这些功能已经从令人兴奋的功能迅速转变为基础的 UI 模式,当它们不存在(或无法按预期工作)时,会让人不满意。
我们把 “令人沮丧”和 “令人愉悦”作为一个维度的两端来评估一个设计。而这个维度的中点,意味着设计既不令人感到沮丧但也不令人感到愉悦,它还好,它可以正常运行,它能用,它实用,它并没有令人难忘或者脱颖而出。它提供的是表现一般 平平无奇的用户体验。
把一个设计从令人沮丧移动到维度的中点, 意味着我们需要了解我们的用户并达到他们的预期和需求。要去掉任何能够让用户产生“难用”和“困惑”的因素,解决导致处理工作任务变慢。
Aaron Walter-用户需求的 5 个等级
1. 解决用户的失败操作
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项目里的每一个人都急于想设计出“理想”的视觉界面。然而,想要达到所谓的“完美”效果,往往痴人说梦。我们都知道,人与人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即使我们的产品功能再完美,用户在使用产品的时候,哪怕只是遇到一个小小的障碍或断层,就会对产品的印象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应该将重点关注在解决用户的痛点,这一点很重要,可以让我们避免陷入“理想”设计和“完美”产品的漩涡之中,可以将影响面降到最低。
2. 简化用户的复杂操作
过度密集是设计的最大阻碍。过多的元素会让用户感受到困扰,极大破坏用户体验。过度密集的设计涉及到界面中元素的数量,也涉及到视觉特征的多样性。过多的颜色和形状组合肯定会产生混乱。坚持美学的连贯、整体表达,形成让用户易于理解的设计语言。
互联网 30 年,桌面和移动界面的解决方案都已经标准化。符合用户习惯,就能够加速产品的学习周期。例如,用户习惯右上角看到个人资料或登录按钮。移动端搜索栏应该在列表的顶部。
这个规则不仅适用于单个界面元素以及元素的位置,也适用于整个页面或功能。如果忽略这些用户行为模式,出乎寻常的设计可能会延长用户的学习曲线,通常也会导致失败。
所有界面元素都可以根据用户的优先级来定位。考虑界面元素在用户执行任务时的作用,通过强调不同视觉的手法,我们可以在每一屏中确定界面元素的优先级。字体、颜色、形状、图标。这能够帮助用户遵循流程和界面逻辑行动。适当的将界面分区,这能够帮助用户划分关键场景。
当用户使用产品时,就会在脑海中构建一张心智地图。能够及时的提示用户操作某些特定的场景,提示寻找某些信息和服务等等。
引起用户愉悦的体验一般都会由一个特殊场景或者特定的客户触点触发,比如等待时间、消费数据、升级过程等等。然而没有一种通用触发情绪手段适用于所有情况。我们所在的市场竞争激烈,我们要寻找新的方式使自己在一众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同时为用户增加价值是我们一直努力的目标。我们都在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即创造有意义的设计和用户体验来和产品建立深层联系。
让用户看到意料之外的结果能让沮丧的情绪转化成愉悦
有许多种方法和途径可以激活产品的“情绪愉悦”。而 第一步通常都是花费时间去真正了解用户痛点——找出什么对用户来讲很重要,并找机会填补这些空缺。
1. 品牌个性
在众多不同的行业中,你需要一个能让你的产品在众多同类产品里 脱颖而出的品牌命名。
2. 微互动
关注用户的情绪在 UI 交互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产品中的 微动画 有多么重要,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动画来回应人们在屏幕前做出的反应。
在开发产品时,把 UI 界面体验变得 更感性,让用户觉得屏幕另一端运行程序的是 真实的人类 而不是冰冷的计算机。在用户完成一项个人目标时给予他们 奖励。例如,即便用户的收件箱没有新增邮件时,可以利用动画让用户在体验上有更多的 参与感 。
触感反馈就能体现应用软件在用户进行界面操作时给予了积极反馈。这样的举动会让页面加载时间变得更加有趣,不那么难以忍受。
Twitter 为用户改进了下滑刷新界面。就是这样简单而有效的产品反馈,让其他数千款 app 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同种交互语言,因为这让数据刷新体验更加流畅。
3. 在用户没有抱有期待时提供帮助
让用户感到愉悦的瞬间并不需要高度可视化元素或动画。我们的目的是寻找这样一个机会,当他们没有意识到或者没有期待被帮助时,给予用户帮助。在这个案例中,正要输入繁杂冗长的 Wi-fi 密码时,界面跳出了“分享密码”的弹窗。这一举动使用户分享私密信息变得更安全,更简单,同时用户体验变得更轻松。
苹果 :分享 Wi-Fi 密码
4. 实时追踪反馈
实时追踪反馈是另一个行业变革技术应用。
Uber 的司机分享应用让用户在等车的同时,了解更多当前情景里的实时信息,例如你的司机是谁、接车车型、该司机的乘客评价等。有了这个功能,用户会认为自己有被很好的关心到。据我们了解,很多公司也在他们的应用产品上使用了这一策略和服务。现在你可以在手机上看到你订的披萨外卖已经走到哪里,大概什么时候会被送到。
5. 自动填充
验证码发送后可以选择自动填入,不需要手动输入操作。
这是另外一个用户无需输入完整信息就可以达到目的,从而让用户的生活变得更加轻松的设计。
设计能够愉悦用户体验的关键是什么呢?
我该如何在我的产品或者服务上实现这些呢?
愉悦用户情绪需要为体验中的某一关键时刻而设计,但是功能性又是放在第一位的。在设计过程中,你需要仔细并系统地处理用户情绪,而不是事后才考虑到这一点。
1. 做好调研,从情绪板开始入手:
从外部和内部寻找灵感,不要局限于类似的产品,灵感可以以任何形式出现。
2. 确定你所定义产品的使用案例:
找出你的产品能够让人感到意料之外惊喜的时刻。在建立的这种情感联系里,你的产品可以在哪些方面获利?
3. 专注于一个目标,细节很重要:
让自己专注在一件事上,或者一个时刻。如果你同时想实现很多事,结果可能就是和愉悦用户背道而驰,还可能导致一屏信息过载,并且会让你的用户处于认知超载的状态。
你可以从以下 3 个层次入手对用户的情感做出反馈:
- 本能层(外观,视觉语言,基调)
- 行为层(如何运作,表现,回应)
- 反思层(如何解释和理解)
4. 传达意义即输出结果:
为情绪愉悦而设计的意义就是为了达成某一目的。你应该为了意义(达成目的)而做设计,二者应该是因果关系而非包含关系。这里的意义比情感更有力量,超越了本身的价值。
5. 设计和演示:
和产品设计的其他过程一样,我们应该不停的测试、设计、测试、设计。让“愉悦情绪驱动的设计”变得有意义,就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需要持续不断的实验和改进。
当然,具有愉悦性的事物在某些情况下同样会带来负面效应。某些笑话可能冒犯到他人,温馨的广告可能误导部分观众,即便是可爱的音效也会因为运用不当而使人抓狂。
在 UX 领域,我们总会对那些体现着愉悦性的设计细节赞赏有加;而另一方面,对其负面效应的了解也将有助于我们更好、更全面的掌握这一设计原则,避开陷阱。
1. 增加认知负荷与交互成本
一旦运用不当,意在愉悦用户的界面元素反而可能破坏可用性,增加界面的认知负荷及交互成本。
这是一个第一次见会被惊艳到,但实际上用起来可能没这么好的配色网站,界面排版视觉上非常舒服。
当随机换颜色的时候,背景会适配颜色变化,且有一个颜色渐变过度的效果。网站有个“颜色动态”的开关,点开后颜色数据旋转,由于中心旋转的缘故,使用时会产生眩晕、不适的感受。
过度追求视效及愉悦性,置可用性而不顾,穷极所能在每一个元素当中体现着“设计感”,最终结果便是信息难以获取,操作难以进行。
视觉表现层面的愉悦性可以为产品赋予生命与性格,使品牌形象更加生动饱满。然而一旦处理不当,愉悦性反而会破坏产品最基本的可用性,阻碍用户获取信息、完成任务。
2. 审美疲劳
“惊喜”是构建愉悦体验的关键要素。新鲜的、不期而遇的美好事物总会让人感到开心。
通常情况下,愉悦感都会随着时间而渐渐淡化,你能想到的最为精彩出奇的细节表现也只会在最初的一段时间内给人以新鲜感,而维系的方式似乎只有在情感化的方向上一遍又一遍的重设计。
3. 愉悦的定义是主观的
见过那些试图融入幽默元素的出错页面?本质上讲,这种做法相当于在很坏的状况下通过开玩笑来缓解尴尬。通常,在人们试图获取信息、保存数据或完成任务却遭遇意外状况而导致失败的时候,任何带有“搞笑”味道的反馈信息都会显得缺乏同情心,用户很可能感到被冒犯,甚至因此被激怒。
此外,“愉悦”的定义也因人而异。在一部分人看来十分新鲜有趣的东西,对另一部分人可能会很糟。普遍适用的愉悦标准几乎是不存在的,“情感化”是一个复杂地带,良好的设计初衷未必如愿带来正面的结果。
令人不适的缺省设计
4. 安全的愉悦性策略
对愉悦性的负面效应了解后,我们知道,挑战和风险确实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你需要彻底规避这个概念,关键在于识别一些适合承载愉悦体验的时间点。
在那些用户不常见到的界面当中尝试愉悦性元素是最为安全的
譬如:
- app 启动页面
- 帐号设置成功页面
- 新功能游历
- 用户初次完成某个重要操作之后的反馈页面
- 空状态页面
这些状态通常只会被体验一次,情境都以正面情绪为主,无需担心反复无趣或是恼人一类的问题。
所以我们时常在新手引导流程当中看到一些有意思的表现形式,例如改版后的 Google Sites。这类产品环境当中的多数页面都很简单直白,高度聚焦于任务,没有多余的元素干扰流程,只有在这些“一次性”的环节当中给人以惊喜,通过引发情感共鸣来促进信息的传递。
当下对于愉悦性的运用方式大家都在摸索,因为这是一个很主观的概念,任何绝对化的规则都难以成立。 对于如此抽象和感性的概念,恐怕每个人心中都会有着不同的定义。
永远不要低估“愉悦”在优化用户体验方面能够发挥的作用。我们应该对它持有积极的态度并找到机会让“用户情感愉悦”在我们的产品里发挥作用。同时我们要牢记,制造“愉悦”情绪的根本是,我们要为用户提供从未期待过的奖励,而不是仅仅是为用户开发一个产品。
我们的最终目标一直都是功能性、稳定性、实用性,而追求“愉悦”并不应该成为限制这些目标的枷锁。每一个要实现的目标都应该能够相互衔接融洽互不干扰。我们需要移除科技术语,遵循自然语言,在产品里添加“有趣”“幽默”的特性,最重要的一点:你的设计和产品需要别有用心。
不要一味的注重产品的功能,同时还要考虑用户的情绪。我们需要为用户提供一个有趣味性的使用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