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不有些公司开始大量裁员和什么职能合并么。核心就是不盈利的业务都百搭,自嗨的东西没人买账,很简单。
当时就想来聊聊这些来着,但在休产假(你们催生的孩子,她来了),所以也没抽出时间来 bb。
话说回来,裁员背后,除了我们抱怨的“大环境”这这那那的,其实互联网设计过去几年也有几个通病。咱也得改改了。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设计同学喜欢把一个特别简单的事,包装成很复杂,再上一些价值,包装一些概念(情感化、年轻化、这化那化的),整一些花活,听起来很玄乎,一落地,稀碎。
在前几年还行的通,市场还吃这套,大家口袋里还有钱,或者说吹牛逼可以带来增益。
现在各家日子都紧巴巴,一条业务线说没就没了,吹牛逼也吹不出来盈利,现在还整这出,就显得很傻了。
精力天天花在卷 ppt 和文档上,如果站在公司的视角就是:竟然还有人力天天卷 ppt 的,还可以砍。
留下来能出方案的。
设计师这个群体大多都有完美主义,想精益求精。
但是大家工作大多做的是商业性质的设计。是有目的的,这个目的背后指向的是:划不划算,roi 高不高。
就是你做个项目设计,想做到 100 分,需要投入更多人力,但这个项目 70 分就够了,可能收益也差不多。
设计师就觉得,不行,这个体验不好。
但,宝贝儿 100 分的成本高啊,排期久啊,收益不明显啊,大家都不傻,都知道体验好好,但要取舍。
就像你做服装设计,你说这个剪裁和面料好,谁不知道呢,但是面料贵啊,这样剪裁浪费布啊,要控成本。
所以,在可控的范围内找到最优解(最划算)才是大家要解的问题。才是拉开设计师水平的地方。
好的设计师是你能判断清楚,一个方案到多少分的时候可以优雅收手,在什么时候必须牟足劲儿打满。
“设计的价值”这个词,听的耳朵起茧子了。
有次跟同学 11,我跟同学说:你做这个的意义是啥啊(感觉不需要做)。
TA 说:想证明设计的价值,和自己的价值。
我说:公司发你工资了,就证明你有价值,设计团队还在,就说明设计有价值,你在纠结啥呢。
TA:可是…嗯….
我想表达的是:你不需要证明,只需要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如果你没有价值,你再怎么证明,也没用。逻辑很清晰。
其实,越强调证明价值,越是不自信的表现,缺啥补啥的气质就出现了。
大家就自信的干活就可以了,不要天天瞎卷,不要对“证明”和“价值”有执念。
有次面试,对方是个工作挺久的大公司的设计师,职级也挺高了,还在带团队。离职的原因是团队被边缘了,自己也被变相降级了。
我说:你有没有复盘下啥原因。
TA 说:感觉自己的影响力没做好。
我说:影响力是啥。
TA 说:就是我们设计同学要出去分享。
我说:你们过去分享过吗。
TA 说:分享过。
我说:你有没有想过就是因为天天分享,才导致这个结果,心思没放在务实的工作上。
TA 说:我觉得是分享的可能不够多,大家没看到。
我:哦,嗯嗯。(我是个知难而退的人
其实分享本身没有问题,在设计团队内大家经验互通一样,好的东西大家聊聊,毕竟设计是一个聚集性的群体,需要圈子,挺好的。
但是不能把事情本末倒置了。为了所谓的“影响力”,活不干了,天天出去吹牛逼。这谁受得了,一吹一个不吱声。
这部分是大家最需要花功夫去研究的,但往往容易浮于表面。
见过很多设计同学习惯于套各种所谓的方法论和奇奇怪怪的模型,仿佛只要套出来的答案都是真理,失去了思辨能力。
方法论本身没啥问题可以提效。让低阶的设计师少走弯路,但不能抱着个方法套一切。
还是需要问问自己:对自己所服务的用户群体是不是真正的理解,对业务所处的阶段的真实痛点是不是真的理解,对要解决的问题的问题本身是不是问题是不是真的理解,对要解决的问题值不值得被解决是不是理解。
听起来很空,但确实需要我们细品和反思。
以上吐槽归吐槽,核心还是需要各个公司的设计组织对于设计同学的上升通道和晋升标准能有个约束和牵引。
小同学不懂对错,只看怎样对自己有收益。
所以,有经验或者掌握资源的设计管理者需要在制度上:能够看到做实事儿但不太会表达的同学,能够激励到深刻理解业务同时能产出创新务实方案的同学,能够削弱一些只关注影响力而不好好干活的人。
只有自上而下的牵引,才能让大家朝对的路子上走。 这个圈子病挺久了,需要缓缓了。
今天就到这儿了,再见家人们。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大牙的设计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