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职场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多数同学显然没搞明白到底应该怎么提升自己,有时候这不是报不报课程的问题,而是有没有掌握“学习”这个技能本身的问题。
国庆这阵子没出门去外地和别人挤,就趁这个阶段认真对一些知识做复习和整理(又开始卷了),对如何学习做一次复盘,并通过今天这篇内容分享给大家。
不管从自己的经历,还是教这么多年课的经验来看,学习最核心的问题并不是方法或者天赋,而是——心态。
绝大多数人对学习的观念都是在学校时期完成,学完之后决定你今后的职业生涯和上限,而且毕业以后,就不会再有这样的学习条件。当我们具备了这样的观念以后,就有了诸多的理由来为当下的蹉跎开脱。
比如外部性的原因,成家了家庭琐事繁多劳心费神,或者工作压力很大无暇分身,内部性的原因则有年大记忆力下降,学习能力衰退大不如前等。每个理由看起来都很充分,给不学习提供了原则上的依据,而这种理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强化和巩固,彻底阻断你的进步的可能。
在这种心态下,我们对学习的一切解释是基于 “为什么我们学不好?” 这种带有否定语境的问题中思考的。而在这里,我建议大家对问题做个调整,把问题换成 “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学习?”
回顾下过往,你们能想起多少拼劲全力学习的阶段?是不是只发生在升学、毕业、考研、考公、雅思这类传统的重大节点,除此之外,有哪些学习是没有传统路径依赖,由你们自发决定并展开实践坚持下去的?
多数人估计这个回忆是空白的,这又引发一个尖锐的问题,在面对今天日益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我们过去的精力都用到哪里去了。而很不幸的是,我们大多都浪费在和个人真实需要不相关的传统里。
在教育行业,越基础、成熟的领域就有越成熟的流程和考核标准,所以从你们开始学习某个科目或获取证书时,就要围绕以符合考核标准的目标而展开学习活动。当学习的过程和要求别人都帮我们定很好了,那么学起来自然很清晰明了,只是这个目标多数情况下为了照顾所有人不会和你个人匹配上。
我一般称这种学习的方式叫受压迫性学习(应试教育的扩大),往前推就是学校相关的升学课业,往近了说,就是诸如 MBA、PMP、Adobe 认证等考核型学习。这种学习模式是用于满足阶段性目标所需的实践活动,往往具有一次性的、功利性的、群体性的特征,难以高度的符合个人的发展和利益。
基于这个要点思考,我们多数人,往前二三十年的时间里在受压迫性学习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为外部的、阶段性的目标耗费精力。而毕业后进入职场,要准备养家糊口,应对人生的机遇和挑战时,反而再也没有这样系统的、高强度的学习经历。
这么一想,你就会发现人生中最宝贵的时间、精力资源是错配的,而我们还不愿意在毕业后抓紧时间补回来,这结论就显得很荒诞。
和受压迫性学习对立的,就是主动学习。也就是学习的目标、内容、流程不再是外部给出的,是我们基于自己的需要自己定制的。而主动学习的难点除了动力不足,就是前面说的观念限制,我们必须要破除对学习困难的过度解读。
我们面向的产品、设计等岗位职业能力增长远远比你们想的简单,原因就是它们都是由若干碎片组合而成的集合,不需要大量的前置知识和基础。并且这些碎片技能的学习都不难,难度曲线相对平稳,投入多少时间就有多少收获。而不是像高级的研发岗位要牵扯数学这种“宇宙的终极奥秘”,学习曲线很陡峭,越学越难,越学越怀疑人生。
所以在面对这种类型内容的学习时,不需要我们有超人的记忆力或学习能力,仅仅是需要用正确的学习方式,以及相应的时间精力投入即可。我们可以用健身作为类比,想要提高体魄和运动表现,并不会受限于你的年龄或天赋,仅仅是需要你用合适的频率进行正确的训练即可。
并且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洪流,以及人生和职业的不同阶段,都需要新的知识和技能去应对。很多时候我们会吐槽中年领导活在上个世纪,还在用很老的方法、技术、认知实践,不要急着嘲讽,因为这些在他们学习的时候都是前卫的东西,只是后来不再学习跟不上了。
往近了说,就是没有特殊原因,还在用 PS 做 UI 界面,或者用 WORD 写产品文档,手机系统还在用好几代以前的因为 “怕卡”“不习惯”不更新的……我们吐槽的那些领导,就是不学习的我们老了以后的样子罢了。
总结起来,我们职业上的困境大多来自我们前期学习方向的错误,而职业能力的学习并没有想象的中的困难,需要我们激发我们对学习的重视度,同时对它不再感到畏惧,并可以像运动健身一般培养成终身的习惯。
在我多年自学中踩坑的经验来说,除了心态以外,最重要的事就是先辨别所学对象的类型,再根据类型来确定后续的学习路线。
在这里我就简化成两个主要的大类,知识型学习和技能型学习。
1. 知识型学习
知识型学习就是对知识、理论、概念的学习,用于提升我们的知识储备和思维模式,可以间接的对实践产生影响,但并不能直接用用于实践。而知识型学习还可以再拆分成两个子类,认知型学习和理论型学习。
①认知型学习
认知型学习就是理解事物运作的基本原理,是对这个世界原生的或人为的运作模式的解构和认识,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宏观性。比如人类社会的运行方法,政府的运行框架和政策,行业的准则规范等。再缩小到我们的职业范围内,比如计算机芯片运行的方式,显示器的成像原理,不同编程语言的差异和特性,相关岗位的主要工作和流程等等。
这些都是认知型的知识,可以通过查找资料、咨询相关人士就能掌握的信息。但这些信息有很大一部分是具有时效性的,会随着时间迭代、改变。
比如 iOS 和 Android 系统的规范,也是认知型的知识,但它们显然不是固定不变的,会持续进行更新和调整。或是前端语言和浏览器内核的发展,从之前 HTML4+Trident (IE) 的标准,演变到今天 HTML5 + Webkit / Chromium 为主的标准,切图、适配、响应的逻辑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果不持续对这些信息进行跟进学习,那么认知就会停留在它过去的形态,和当前的信息不对齐。
②理论型学习
而理论型学习,则是学者、专家、名人提出的各类结论,是对特定对象观察、研究、分析后的总结论点,可以是客观的,也可能是主观的。
客观通常指经过科学的方法调研分析后提出的理论,主要应用在数理生化这些理科的方向。例如万有引力、均值回归、大数定理、电磁理论、广义相对论等等。
抛开证伪性和形而上的原则,这些理论是具有普适性的,只要你还生活在这个位面的三维空间里,你的实践就要以它们作为基础开展。对于相关专业的工作来说,掌握越多这类理论,对工作的帮助也就越大。
而主观的理论则是通过个人经验、认识总结后提出的理论,不具有严谨的科学标准,仅仅是一种见解、观念、建议,在人文社科领域之中出现得最多,尤其是产品、设计的领域。例如奥卡姆剃刀原理、二八原则、墨菲定律、福格行为模型、尼尔森十大交互原理、用户体验五要素等等。
这些理论都有非常大的局限性,且并不是通用的、必要的。我们随时可以对它们提出反例,或者不遵循这些理论也可以获得理想的结果。
比如互联网行业最爱用的原则之一 —— 奥卡姆剃刀,打开国内的APP、手游界面看一看,就会发现实际情况和它一点关系都不沾,但并不妨碍这些产品获得成功和巨大的收益。
所以在我们的领域中,理论虽然重要,但不能全盘接受,而是要带着批判性思维去学习,了解理论的适用场景和局限性。
2. 技能型学习
技能型的对象,就相对具体了,比如软件的操作,界面的设计,文档的编写等等,是需要涉及具体实践和产出的能力的学习。
但同样,技能学习也包含两种类型,或者说两个级别,基础技能学习和综合技能学习。
①基础技能学习
基础技能就是指相对简单、底层、初级的技能,没有太多前置的条件就能直接上手学习并掌握。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学习软件或工具,任何零基础的人只要跟着对应的教学、演示练习,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学会并掌握,并且只要练习就能提升技能水平。
虽然有些技能的掌握可能高阶、复杂的,但如果我们对它的学习仅需要达到初级水平,那么自然也是基础技能的学习。比如入门 HTML+CSS、ThreeJS、Python 等编程语言,为了输出特定场景下的简单产出物为标准的话,那么这就是基础技能的学习。
②综合型技能学习
综合型技能则往往是多种技能、认知、理论的合集,不是一个单一的学习对象。
比如界面设计这个技能,不只是把界面画出来即可,而是包含了对业务、产品、规范的认知,以及体验、交互、视觉等理论,还有软件操作、图标设计、界面布局等基础技能的混合型技能。
所以综合型技能的学习也就是对这些子技能的学习,如果仅盯着其中一些模块而忽略另一部分,那么该技能的水平是难以提升的。
并且这类技能中的认知和理论对实践的影响各不相同,有很多认知、理论是实践的前置条件,只是在一个以实践主导的技能体系中,我们很容易逃避这些知识。比如界面设计中,多数人会先开始学习软件和直接输出界面,但不会花足够的时间去了解系统规范、交互原则、视觉理论等重要知识。
这也是一个大家都懂的道理,但问题是,这些包含的知识往往本身也是一个很大的模块,一个个学过去黄花菜都凉了。所以还要强调,一个综合型技能对子技能的掌握是可以划分范围的,要根据综合型技能的特点、学习目标来制定,而不是全部精通。
怎么衡量一个综合型技能包含哪些下级知识和技能,以及各自应该要学到什么程度,就是我们学习中最困难的部分。
以上就是我对学习类型的区分,既然每个类型的特点都有区别,那么自然意味学习方式也会有差异。我们不可能用一种学习方式覆盖所有技能类型的学习,理解这点,我们才能在每次学习前做出区分,制定对应的学习计划和策略,实现真正有效的学习。
有了前面的奠基,现在我们就可以谈论具体的学习方法了。不管哪种类型,我们学习的方式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 确定学习对象
- 分析对象框架
- 展开学习进程
1. 确定学习对象
确定学习对象就是确认先阶段要学什么,这听起来很像废话,但在真实场景中我们可以学的选项往往太多了,导致我们不知道应该怎么选。
比如非常多还没毕业的同学,会纠结学 B 端好还是学 C 端好,或者已经入行的时候纠结学动效时纠结学 AE 好还是学 Protopie 好……导致学习的念头从开头的纠结直接快进到结束。
有纠结是很正常的,在信息掌握的不够全面的时候做决策,就像拿根木棍玩仙人指路,主打一个随缘,感觉对自己是很不负责。并且,一个阶段只能展开对 1-2 个对象的学习,不可能像学生时代同时开展很多互不相关的科目进行学习(可能有的人可以,起码我不行)。
所以要学什么,就需要充分思考后再做决定。这里我们要回答 3 个基本的问题:
- 学这个对我有什么帮助?
- 学完可以应用在哪里?
- 打算学到什么程度?
不要太小看这三个问题的作用,它们基本决定了你对学习对象的看法和认识,想得越明白,学习的过程中确定性越强,越不会瞻前顾后。还能帮助我们避免很多实际上帮助不太大,不是现阶段主要问题的对象。
比如还没入行的新手要学 C4D 或 AE,能不能清晰、明确的回答上面这三个问题,得出自己有必要学,而且能对自己的回复正确性充满信心。
从接触的大量新人中,鲜少有人能回答对自己所学对象的这三个问题,那么你们的学习实际上还是听别人说的、别人建议的、大家都这么做这种外部的原因开展,本质上还是受压迫型学习的发出点。就像我经常建议新人一定要花时间学 HTML+CSS,我这么讲当然有自己的依据,但这些依据你们得先了解,然后自己去求证,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认可后再去学,那才是真正的主动学习。
而打算学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题是最让有迷惑性的,因为稍微复杂的技能想要达到资深水平都不是短时间能做到的,是一种长期的目标。比如 PS 的学习,要真正成为资深用户需要 3 年以上的长期学习和实践,无法速成,那么中间其它的东西学习怎么插入,是不是要打断?
所以我不太建议主动学习是一个用年做单位的长期计划,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拆分成多个阶段,分阶段、分批次展开,让学习过程更灵活,也更符合持续发展的需要。
正式确定学习对象之前,建议花一部分时间尽可能多的收集这个对象的相关信息,再回答上面的三个问题,有了这些答案后还认为值得学,那就义无反顾的开展下个阶段。
2. 分析对象框架
确定好学习对象后,再就是来分析它的框架。这一步其实就是拆解所学对象包含的内容有哪些,用结构化的方式把它们梳理出来。
比如从零开始学交互设计,那应该学什么?直接看一套教学,还是买一本书,或者学习原型软件?如果缺乏对目标对象的理解,我们连后面应该做哪些事,学哪些东西都没有概念。
想要提升这种理解,就要先花时间去收集一些相对完善的科普和概念解释,以及相关资深人员的评价、反馈。例如下面这些标题:
- 《交互设计是什么的详解》
- 《交互设计师的工作内容介绍》
- 《10 分钟让你认识交互设计》
- 《如何转行做交互设计师》
- ……
越是主流的学习对象,可以找到的资料就越多。我会先花点时间从百度、知乎、简书这些网站收罗一些看起来比较详尽、优秀的科普文,然后放进对应的收藏夹或打印出来,然后再把它们都看一遍。
从一个写了大量科普性分享的作者角度来说,文章内容通常都有局限性,不是说作者不专业,而是受限于篇幅或者写作目标,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尤其是涉及到一些主观判断的问题上,不同人会有不同的见解,所以多收集一些材料,就可以获得更详尽的信息,以及不同角度的观点和想法,对于我们前期理解学习对象来说是非常宝贵的。
在了解完这些信息以后,再借助思维导图用结构化的思维将它拆解开来,主要针对的就是对象的内容组成。比如交互设计中,包含需求分析、原型输出、交互理论、用户调研、文档输出等多个子模块。
而每个子模块还可以拆解出更下级的对象,比如原型输出中,包含软件使用、界面设计、交互设置、流程定义、框架定义、常用组件掌握等内容,而这些内容显然也还有再往下拆分的余地,我就不这这里多做介绍了。
这种整理的过程并不容易,也花时间,但它非常 —— 值得。
因为这本身就是学习对象的一部分,通过了解它包含什么,从而产生对它更深、更正确、更客观的认识。不过也并不是任何学习对象都适用这个分析过程,如果是一些相对简单、初级的学习对象,如 UI 软件、特定行业知识等,就可以直接略过。
3. 展开学习进程
有了前面学习对象的框架,就要进入正式的学习阶段了,而前面也提过,学习包含了两个大类,认知型和技能型,所以如何展开学习也要根据这两种类型做出区分。
①知识型学习进程
知识型对象的学习最核心的方法,就是 “费曼学习法”,即把想学的内容有效解释给你的逗比舍友(其他任何人都行)听,并且他们能听懂,这也叫教学式学习。
当你花时间去整理上一步的框架以后,那么知识型学习的方法就是把思维导图内的每个节点彻底搞懂为止。搞懂的方式五花八门,可以是网上找分享,也可以看书、视频、咨询权威人士。然后把你理解的内容做到自己的知识库笔记中去。
这里就要额外提下个人知识库的真正做法,仅仅收藏网上文章和片段的做法,顶多叫收藏夹或稍后阅读,而真正的知识库记录的是你自己内化的知识。将知识学习并吸收后,用自己的理解记录进去,只要你用这种输出式的方法记录,你脑海里就会涌现一连串的问题需要解答。
比如学习网页响应式原理,那么学到断点 BreakPoint 的时候,抛开网上的说明你对断点的解释是什么样的,断点还包含了哪些规则,有几种形式和数值,可以用在哪些场景,有哪些限制等等。
这些问题会进一步促进我们去思考或查找它们的答案,来补全我们对知识对象的完整理解,而不是光靠一两篇文献或书籍来实现。
在我这几年的分享和教学生涯中,知识型的学习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完成的,这带给我非常巨大的收获,这也是我持续输出的重要原因之一,我输出的内容越多,那么我自己的进步也就越大,这可以促使我不停的学习和补缺补漏。
因为篇幅关系,我不在这里分享具体的案例,以后有机会会另外整理发上来。
②技能型学习进程
在技能型学习中最关键的学习方式,就是 “刻意练习”,即对正确的实践方法进行对应的训练,让自己除了脑子明白以外,手也要明白应该怎么做。
基础技能的学习关键就是确定要达到什么水平的学习,只要确认了这个直接跟着对应的教学去学就行了,然后制定对应的训练,彻底掌握这个技能。比如软件的学习中,我都会预留一部分临摹的作业,目的就是希望你们进行大量的训练来提升软件熟练度。
而综合型技能的学习,则会复杂得多。因为综合型技能下面会包含各类子集,我们不可能同时开展所有这些子集的学习,所以就要决定先后顺序。
我的建议都是优先从认知型对象的学习,技能型次之,理论最后。
还是用界面设计这个技能举例,想要完成界面设计的输出,首先去了解相关的概念、规范、组件等必要信息,然后学习软件,开始输出界面,有了界面输出的经验,以及发现很多实践问题以后,再开始补充理论的知识,尝试在这个过程中寻找有用的答案,并通过对应的尝试来求证。
比如界面排版做的非常奇怪,又不公整,那么了解平面四要素的理论以后,就可以尝试用每个要素对界面进行优化,使用对齐完成前后内容的对齐,使用亲密性整理元素的远近,使用对比来提高元素间的落差,再使用统一将同类要素的属性参数一致化。
在我们的行业中,非必要理论的学习一定是排在实践之后的,因为没有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也就缺乏吸收理论的土壤,而能通过主动实践去验证的理论,才是真正能被你吸收和内化的知识。
而这项技能的最终表现,也需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找到自己的缺陷,并通过对应的练习来提升。最好的结果就是将实践的方法变成肌肉记忆,根本不需要犹豫和思考就知道应该怎么做。
比如觉得自己配色不行,理论也看了一大堆好像实践起来还是有问题,那么想提升就可以去定制特定的配色训练。如临摹多个线上成熟案例的原型,然后对它们输出多套配色方案,再去用理论的角度分析它们的优劣。或者自己画好的页面,跟着不同成熟案例的配色模式仿制一遍,再分析它们的技巧和特征等等……
技能型学习的要点就是在最终的技能表现上,要紧跟刻意练习的主旨有目的性地对弱项进行训练,要符合一开始我们制定的学习目标。而不仅仅是这个能力我大概掌握了,但真实实践水平难以直视。
前后提了很多次界面设计,就是因为这个简单的能力多数设计师实际上根本没有掌握,仅仅是懂得怎么用软件把界面做出来的水平,而中间从认知到理论以及实践的缺失,不仅没意识到,也不主动去练习。
最后总结,知识型对象的学习过程是通过费曼学习法内化,而技能型对象的学习,则是通过刻意练习的方法对有效的实践形成肌肉记忆。
虽然因为篇幅的关系对它们的解释还比较粗糙,大家只要能理解我想转达的意思即可,无须死记硬背。要在正式的学习过程中,根据你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定义和调整,去积累经验和实践,才能找到适合你们自己的学习方法。
这次的分享花了好几个工作日,大大超出预期,因为有太多东西可以写了,包括不同学习对象的学习过程的分享,但因为整到一半发现看起来实在太乱了,所以最后还是做了简化,删减了大量的内容。
如果看的同学多,反响好的话,那么后面我会再整理出配套的真实学习案例,以及更多细节的描述,作为一个新的系列输出。
所以希望各位同学多评论转发,让我可以出后续的内容(给我学习的动力)……
祝大家开工愉快,
我们下篇再贱~
欢迎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超人的电话亭」